2012年08月20日 14:32:42人气:482来源:
焦炭,炼焦煤料在高温作用下,经过热解、缩聚、固化、收缩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固体燃料。块状焦炭叫蓝炭。
蓝炭是神府煤田的一大特产,zui早的使用其实是从民间开始的,有些烧碳比较缺乏的地方,把炉子里燃剩的煤块剔出来,用以炉膛压火或烧风箱炉用,由于烟少,温度高,耐燃等优点受到农村家庭主妇的青睐。其实蓝炭的称呼也始于民间。
现在的兰炭又被称为“焦粉、半焦”,是生产铁合金、电石的还原剂,由于原料是侏罗纪煤,其具有了三高四低的特点:固定炭高、化学活性高、比电阻高、灰分低、铝低、硫低、磷低。用兰炭生产铁合金、电石时zui大的优势是节能降耗!单位电耗的降低率 9.65%!尤其是用兰炭生产硅铁、硅合金时可以使产品的铝含量降低,增加品的产出率。
但是,至今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蓝炭的生产标准和产业政策作出明确的规定。而许多时候,特别是新闻媒体在报道神府的环保问题时明显把蓝炭与焦碳混淆。其实,有关专业人士研究得出结论,蓝炭和焦碳纯粹是两个概念,1992年陕西省科委委托西北大学王维周教授对蓝炭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写下《神府煤田区域蓝炭(土焦)现状与技术对策》等论文,由于当时大都是土法炼焦,蓝炭也被成为土焦。但从技术角度上分析可知,蓝炭和焦碳是两码事。
蓝炭zui早被工业利用不是始于神府,但大规模生产却是从府谷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究竟是谁点燃*堆碳火,说法不一,无从查考,但平地点燃了一种产业,而且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当时的交通、运输、投资资金等制约因素,各煤矿将难以销售的块煤在平地堆积,用明火点燃,等烧透后用水熄灭而制成兰炭,尽管生产工艺简单、落后,就因为天然煤质优良,其产品还是为广大用户所认可,并且在电石、铁合金生产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炭素材料,而且就这种土法生产的产品曾获得国家机械部等部位授予金奖产品。
据了解山西省忻州地区铁合金厂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使用兰炭,是zui早使用兰炭生产铁合金的企业之一!之后,太钢铁合金厂、贵州省遵义铁合金厂、贵州铁合金厂等大厂纷纷用兰炭替代冶金焦生产出口硅铁!到了八十年代末,号称中国硅铁走廊的青海、甘肃、宁夏的所有铁合金企业在生产硅铁时100%的使用兰炭,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四川、贵州、山西、内蒙、陕西的冶金行业已基本上改用兰炭!
包头二化是较早开始使用兰炭生产电石的电石企业,之后当地的电石厂、太原市电石厂、甘肃省电石厂、山西省维尼龙厂、阳泉市电石厂、广西维尼龙厂、福建省维尼龙厂、福建省三明化工厂、江西省维尼仑厂、浙江巨化集团等大型电炉用兰炭替代冶金焦生产电石也取得了成功!现在山西、陕西、内蒙、青海、甘肃、河南、河北等省的电石行业大都开始使用兰炭!
焦粉的兴起使许多煤焦贩子在很短时间暴富,煤焦贩子四处为焦粉跑销路的同时神府煤炭的度也倍增,现在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就得益与那段时间的煤焦兴盛。
据资料记载,到了九十年代末,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卫星监测到神府地区发生森林火灾,我们的土法制造蓝炭才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视察神府煤田时,专门对土法蓝炭做出指示,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杜绝土炼兰炭的生产。1998年王乃荣从山西大同煤化研究所引进新技术,投资近一千万元,建设当地恒源焦化厂,用机械焦炉炼焦,生产机制蓝炭,并回收煤焦油。这一新技术的引进开发,为取缔土法炼焦树起了榜样,1999 年恒源焦化厂被省政府评为科技示范企业。
机制兰炭采用了*的干馏配烧工艺,固定炭比土炼兰炭提高了5-10个百分点,灰分和挥发份降低了3-5个百分点,由于炉内装有可控的测温设备,所以质量比较稳定,而且机械强度也较土炼兰炭有了明显的提高。蓝炭产品应用也日趋广泛:铁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冶金工业,作为高热值无烟燃料和供碳剂,作为材料适用于制造活性炭、碳分子筛和还原剂,用于电石生产、气化原料,在合成化工中生产乙烯或芳烃系等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等。而且又多出了一种产品煤焦油。
内热式直立炉所产焦油,属低温焦油,炉温对产品焦油性质影响很少。低温焦油组成中芳香烃少,脂肪烃多,作为燃料油可以替代重油。其中烷烃、烯烃及芳香烃约占50%(类似柴油组分)。酚类含量可达30% (主要是酚),其余为以吡啶矸类为主的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胶状化合物。
很快机焦炉成了投资热点,短短几年时间,府谷境内的机焦厂发展到135个共有焦炉286座,生产规模近1000万吨。机焦炉的盲目上马,造成的是企业效益低下,无须竞争,资金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就目前的机焦企业而言,属于清理整顿范围,因为生产标准无章可寻,环保问题就成了首要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机焦炉在环保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煤气排放、粉尘污染和氨水处理。关于煤气排放,许多企业以,将其用以冶炼金属镁,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治理双收效。粉尘污染的治理将随着清理整顿有所改善,而且根据政府的政策将机焦炉集中到统一园区也有利于氨水集中处理。
当前,有关人士所关心的是蓝炭的下一步会不会有发展前景。从国家的大政策来看,在有关蓝炭的产业政策未出台之前,只有经*批准,国家*员会、*第13号令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与蓝碳有关联,目录把“煤炭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列入陕西优势产业第(4)条。由此看来,只要解决好环保问题和资源合理利用,蓝炭生产不会受到限制。
但是,根据资料证实,我国对于资源性的高耗能的产品,限制其出口,出口退税率调低甚至不予退税。如今年1月份,我国焦碳和半焦碳产品出口总值同比下降52.3%,这些均属于国家限制出口的资源性产品。也就是说,蓝炭不会再有市场。而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高耗能产业的清理整顿和国家宏观调控,国内市场在短时间内很难扭转供大于求的局面,蓝炭产业的发展只能寄予产品本身和煤焦油的再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上。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生意网,https://www.chem31.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