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化工生意网 > 技术首页 > 分析标准

高油价时代的化工行业

2012年08月20日 11:03:32人气:888来源:

本世纪以来,市场主要能源价格均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原油金融属性明显增强,原油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这给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布局带来了调整,形成了综合性石油石化公司、以精细化工为侧重的化学品公司,以及侧重于生物基化学品的公司这三类企业。
就综合性石油石化公司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降低成本、提*的压力(生产清洁燃料和超清洁燃料的压力),因此化工业务利润占公司总利润较少的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等大型石油公司,将化工的布局重点定位于与炼油厂的一体化整合上:原先,大多数国家在某一地区都是先建炼油厂,后建裂解厂、芳烃厂;但是,为了实现炼化生产的效益zui大化,的办法就是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区域优化,使炼油厂、裂解厂、芳烃厂从松散一体化走向紧密一体化,从分散优化走向整体优化(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也发挥了不少作用),而且这些装置几乎全部设在交通条件便利的沿海和大型河流沿岸。例如埃克森美孚大部分的炼油装置实现了与化学品或润滑油装置的一体化生产。另一方面,亚洲和中东石化工业崛起(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西欧和日本占世界基本石化产品产量的80%),尤其是原料廉价是中东石化zui有力的竞争武器,而中东各国政府一直鼓励相关企业扩展衍生产品组合以获得完整的石化价值链。
在这种炼化一体化布局下,欧美大型石油化工侧重的是依赖其在技术水平、品种质量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并购重组,利用协同效益的发挥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中东石化企业侧重的是规模、原料和布局上的优势,来提升其竞争力。
不过,本世纪以来的一种新趋势就是,欧美和中东企业布局之间出现了部分重合: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陶氏等欧美企业均积极在中东建设大型的乙烯装置等;而中东企业也积极往欧美拓展,例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本世纪相继收购了帝斯曼(DSM)的石化部门(石脑油裂解)、STAMAX公司50%的股份(主要生产制造汽车零件所需的加固聚丙烯)、科学设计公司50%的股份(石化工业的主要技术提供商,Sabic和德国的南方化学公司以各占50%的合股方式收购)、亨茨曼(Huntsman)公司的英国石化资产(脑油裂解设备和芳烃综合企业)、GE塑料集团等。
与之相比,国内乃至东亚的综合性石油石化企业,在原料供应和技术能力上,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基础化学品部门的核心——烯烃工业的原料上,2010 年我国乙烯生产需要化工轻油约5000万吨,但同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在烯烃工业的技术上,我国在牌号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缺乏*水平的自有技术,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的国内保障能力不足50%。不只如此,原料和技术之间的交叉,使得短板进一步显现:中东地区烯烃原料75%是油田伴生的轻烃资源,而我国乙烯原料以石脑油为主(约占65%);前者价格低廉,后者生产成本高,两者之间的乙烯生产成本有时甚至可达3倍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从比较优势看,我国综合性石油石化企业在竞争中,较具权重的“牌”就是市场增长空间。事实上,前述的欧美、中东企业本世纪以来的布局调整,主要思路就是往资源产地和市场偏移,这才带来世界石化工业重心正在向中东和亚洲转移。现在的预计是,2015年中东和亚太地区产出的烯烃将近全国的一半(其中,中东将占15%以上,亚太约占30%左右),这对前述的欧美日主导80%以上的石化产品格局是一种颠覆。事实上,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乙烯生产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趋势,而其中zui大的目标市场就是中国。在这种局面下,在提升技术、集中布局(大型化、基地化和一体化)的同时,调整烯烃下游大宗产品生产结构,实行装置规模化、产品差别化发展,提升国内企业在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方面的市场竞争力就尤其重要。
说到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就不得不提精细化工。从的角度来看,在前述的利润和环保下,不同于综合性石油石化公司将炼化一体化作为重心的做法,巴斯夫、亨茨曼等企业则侧重于化学品的发展;此外,杜邦、拜耳等公司也是精细化学品的主要生产商,但是这些公司近年来在生物基化学品领域的投资更为抢眼。
从国家(地区)的角度来看,精细化工率(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值的比例)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化工产业发达程度和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精细化学品和化学品(欧美国家大多数将我国和日本所称的精细化学品分为精细化学品和化学品,其中销量小的化学型产品如化学试剂称为“精细化学品”,销量小的功能型产品如农药、化妆品称为“化学品”)的年销售额不足化工产品年总销售额的1/3,但德美日的精细化工率已达2/3左右。
在这些国家(地区)及其企业中,德国是发展精细化工zui早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已经全面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化工强国(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4/5都是德国生产的)。但是,德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煤化工为原料的占80%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油缺乏也对德国形成了很大的牵制,因此当时德国zui大的化学企业——法本公司极力研发煤炭氢化技术,即“煤制油”的技术)。但是,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于1939年开发了临氢催化重整过程,使其成为芳烃的重要来源(也有资料认为,1929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和法本公司曾达成协议,法本公司把德国以外的氢化权授予标准石油公司,其zui初计划是用在石油上来提高汽油产量;协议签署以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位职员说:“法本公司不参与石油业务,而我们也不插手化工业务”);1941年在美国建成*套以为原料用制乙烯的装置。由此,当时德国与美国形成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两条不同的化工工艺路线,但20世纪中期以来煤化工的工艺路线和效益不佳,之后被石油化工全面取代。在这一过程中,继承了法本公司(二战后盟军取消法本公司)的技术的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三家企业,把握发达国家高速发展的医药、农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契机,在精细化工市场开疆辟土,而同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也在精细化工领域不断发展。
杜邦、陶氏化学等美国企业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虽然比德、日起步晚,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到来,它们意识到大力地转向精细化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扩大了化学品的生产战略下,这些公司发展迅速,例如杜邦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在农药、医药中间体、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精细化工品的生产领域取得了地位。自此,美国、欧洲和日本控制了精细化工的生产,而在消费上,三者的总消费也*占总消费的七成以上。但是,本世纪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人力成本高而退出纺织品生产、服装加工、橡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三者的纺织化学品、橡胶加工助剂、感光化学品等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状态,发展领域局限于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黏合剂和造纸化学品等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精细化工的*也通过兼并、收购或重组,调整经营结构,在加大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力度的同时,退出一些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尽量提高核心业务的比重和主导产品的*,巩固和扩大*,提高竞争力。例如,陶氏化学斥资163亿美元收购美国zui大的精细化工公司罗门哈斯、德国巴斯夫公司以30亿美元收购瑞士精细化工*汽巴公司、荷兰化工*阿克苏诺贝尔以80亿英镑成功收购了世界涂料品牌多乐士的生产商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在这种经营思路下,发达国家的精细化工企业较为集中和专业,例如德国只有20-30家化工企业,却产出了中国近万家化工企业的产值,国内外精细化学品领域的技术还有较大的差距。不过,精细化工是中间市场工业,从上面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精细化工的发展与下游市场的联动息息相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无论是从工业规模还是工业能力来看,我国对于精细化工的市场需求增长潜力都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高污染型向清洁型转变的过程中,精细化工的支撑地位将进一步显现;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精细化工产品在每个产业几乎都被用到,甚至是关键技术。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之前评论过的平板显示发展不仅要求增加电子化学品的用量,也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不同线宽的集成电路必须使用不同规格的超净高纯试剂进行蚀刻和清洗,甚至几个金属离子或灰尘就足以报废整个电路,但目前上超净高纯试剂仍由德国、美国和日本主导。因此,精细国产化能力的建设,不仅决定着化工产业的规模,也影响着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利用技术升级和新产品发展的契机,培育核心业务势在必行。
在高油价压力下,除了炼化一体化和精细化工的发展策略外,化工企业也在寻求化学工业原料来源的逐步多元化。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煤气化法又重新受到重视,新技术及各种新的大型装置相继出现,不过直到目前主要的技术路线仍是从烃类生产合成气,而合成气则是日渐引人关注的碳—化工技术路线的主要原料之一(另一个zui重要的起始原料为甲烷)。而本世纪以来的这一轮石油价格高位盘整中,杜邦、拜耳、帝斯曼、孟山都等化工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生物质原料上,力图拓展生物基化学品的市场,而以诺维信(2001年从原来的诺和诺德中分拆出来)、杰能科(已被丹尼斯克收购,而后者又被杜邦收购)为代表的酶制剂等中间品制造企业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从目前的成本核算来看,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纤维素乙醇、微藻柴油等作为燃料产品的生化工艺仍需大的改进(何况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等压力),反倒是以生物基为原料生产异戊二烯等原料合成橡胶等生物基材料前景可期。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生意网,https://www.chem31.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