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20日 10:46:38人气:821来源: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因此,循环经济将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标准化是开展循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在整个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1]。具体而言,标准化是固化*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循环经济评价认证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基本依据[2]。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3]。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明显与现实需求不匹配,有必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本文将重点研究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重要基础标准研制建议。
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
2.1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标准按其内在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对于指导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从研究层面来看,当前,国内一些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完善。王雪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率为主要特征,按照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等三个层次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4];刘玫等按照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模式、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模式等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5]。
从实践层面来看, 2007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始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将在试点单位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试点内容。山西省长治市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为契机,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包括农作物深加工、煤炭产品综合利用、钢铁冶炼、热电联产、新型煤化工、新型工业材料等6个循环发展标准子体系 [6];河南省鹤壁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煤电、食品加工、金属镁、新型建材4大循环产业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并顺利了通过了*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7]。试点发现,试点单位都初步建立了适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标准体系,但并不全面、不系统和不清晰,急需建立更加顶层的、统一的、普适性的全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仅仅给出了构建思路和原则,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体系框图和子体系构成等;(2)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思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会导致各子体系之间存在重叠、交叉;(3)地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往往根据产业链条构建,需要进行总结和统一化,将好的经验纳入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中。
2.2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思路
本文运用标准化的手段,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采用生命周期方法,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六个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本研究将基础标准安排在顶层,以使其起到指导和总领作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个层次为基础和管理类标准,第二层为各生命周期阶段所涉及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不同阶段涉及的循环经济领域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
2.3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2.4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
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调研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需求和总结地方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绘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框图,编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表。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它们构成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上层外延。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层次是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它是指导生命周期各阶段、循环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标准。第三层次为各阶段不同标准领域所包含的具体标准,这部分通常放在标准体系表中,本文未将这一层次的标准放在框图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未将废弃物处置阶段纳入循环经济考虑的阶段和领域,在图中用虚框标明该阶段。下面将简要说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和生命周期各阶段所涉及到标准方面。
循环经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循环经济术语、通用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管理通则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标识标志方面的标准等。
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态设计方面的标准;节能、节水、节材设计方面的标准等。在资源开采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采节能方面的标准;矿产资源开采节水方面的标准;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的标准等。在生产与服务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产、服务过程节材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水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能方面的标准;清洁生产方面的标准等。在流通与使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物流节能方面的标准;物流节材方面的标准;绿色消费方面的标准等。在资源综合利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尾矿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标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方面的标准等。
图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
3 循环经济重要基础标准研制建议
《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以资源产出效率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头减量、再制造、*和产业链接的技术需求。无论资源生产率的核算和比较,还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筛选和推广,都需要以关键技术标准做支撑。
3.1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
“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指出,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测度指标和目标性指标。企业或园区资源产出率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不同企业或园区目标的如何比较,都需要一个协调统一的资源产出率核算标准。另外,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企业或园区涉及的资源种类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分别计算不同种类资源的生产率,势必造成某些资源生产率不可比的问题。对此,需要将资源生产率的计算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共性的、通用的方法基础上。而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以将化石燃料、矿物质、生物资源等众多资源统一到以“质量”为衡量尺度的指标上,从而确保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可度量和可比较。因此,需要研制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原则与框架、要求与指南和资源产出率计算方法等标准。
3.2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
我国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仍存空白。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意愿很高,但是由于经验、知识的不足,缺少专门的标准化部门和人员,不知道如何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编制标准。因此,有必要编制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用于指导企业和园区持续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3.3 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产业纵向延长链条和横向耦合链接是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以产业园区或区域为载体,合理设计和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模式,建立企业间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因此,产业的链接是实现资源跨行业流动的关键,对此需要制定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将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和模式通过标准固化下来,从而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 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展,发现国内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系统和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采用生命周期思路,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zui后,本文提出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标准,主要包括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31food@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生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生意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生意网,https://www.chem31.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