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地质研究,深化大涝坝气藏地质认识。一方面借助discovery地震解释软件对大涝坝苏维依组、巴什基奇克组顶、底面构造进行了重新解释,初步认为大涝坝1号和2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高点,鞍部的圈闭不落实。另一方面深化储层研究,认为大涝坝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特别是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内发育多条的小泥岩夹层,导致了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层突进系数为2.15~10.09,渗透率级差为10.27~2511.7,一次完井打开程度在32.4~60%,完善程度低,油气层段动用程度低。这一认识指导了DLK1X、 DLK6井层内补孔工作,均实现了增产。
今年以来,西北油田分公司雅克拉采气厂针对大涝坝气藏开展重点现场管理,通过实施七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凝析气藏科学开发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大涝坝气藏开发效果优于方案设计,基本达到了科学开发的目的。
加强反凝析研究,深化反凝析规律认识。PVT相态实验表明, DLK3井露点压力为47.49兆帕,凝析液量为33.42%,zui大反凝析压力34.0兆帕,反凝析液量大,zui大反凝析压力高,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露点压力后,凝析油析出后,一方面堵塞储层,造成储层有效渗透率降低,一方面造成大量重质组分在地层中析出而无法采出,造成凝析油大量浪费。受反凝析影响,气相相对渗透率从0.45md下降到0.084md,该井天然气产量从7.9万方/天下降到4.8万方/天,储层反凝析对气井产能影响大。
开展高含凝析油气井的排液试验,优选排液手段。随着地层压力、产量下降,井筒积液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从气井积液判定进行研究,总结出了4套方法:流压曲线法、临界携液量法、软件判别法、生产情况判别法。另一方面从排液手段上进行试验筛选,重点试验了3种方法:放嘴排液、泡沫排液、机抽排液。试验认为:放嘴排液效果不优,效果随着次数的增加效果越来越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泡排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管柱结构不能满足连续加注,泡排剂的选型需要进一步优化,积液中含水量影响泡排棒发泡性能;机抽排液目前只应用在DLK7井,由于供液不足,目前停抽。因此下步的排液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优化刮蜡方法,确保了气井正常生产。大涝坝气田凝析油高含蜡,井筒结蜡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正常生产。采处二队通过“四个结合”摸索出了一套*刮蜡方法。刮蜡周期与产层结合:根据各层天然气含蜡量不同,井筒温度不同,确定不同的刮蜡周期。
应用水合物形成与防护研究成果,解决水合物冻堵问题。针对现有生产工艺状况及各系统水合物冻堵现状与特点,分析产生水合物冰堵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水合物堵塞问题的防护措施及预防对策。通过采用二级节流、井口立管加电热带、加甲醇、回油伴热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DLK10X、DLK2等井水合物的井口管线冻堵问题,确保了气井正常生产。
应用均衡开发理论进行调整,实现油气稳产。采气厂以“平面均衡、层间均衡、层内均衡、时间均衡”的四个方面做为开发调整准则。一方面对开采井网过密、开采强度大的气藏,进行井网优化,进行层系调整,降低单气藏的开采强度,延缓气藏递减。另一方面对受隔夹层影响,储量动用程度低的气层进行层内补孔,增加动用程度。2006年-2009年共进行8井次的生产层优化调整。目前形成:DLK6、S45井在E3s上气层生产,DLK2、DLK4等井在E3s下气层生产,DLK11、DLK1X、DLK3井在K1bs气层生产格局。气田开发形势得到逐步的优化。通过大涝坝均衡开发调整,减少较大的压降漏斗,减缓边底水的推进。调整之后,大涝坝气田的地层压力下降缓慢,含水上升缓慢,单位压降采出量增加。降低了巴什基奇克组的采速,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提高了对苏维依组上下气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实现了大涝坝稳产。
积极开展注水保压先导试验,储备提高采收率技术。为加强凝析气藏新的开发方式探索,进行了凝析气藏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并调研了国内外凝析气藏注水开发经验成果,编制了大涝坝1号构造注水开发试验方案,并进行先导试验。2009年2月16日,DLK8井转为注水井,1号构造正式进入注水开发试验阶段。5月份DLK8井平均日注水量78.2方/天,截止5月27日,累计注水4862.2方。由于注水时间短,累计注入量少,效果不明显。
下一篇:压缩机空冷器管束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