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日前集中批复的四大化工园区扩建项目中,淄博的齐鲁化学工业区以扩容后总面积达32.3011平方公里的规模,成为山东化工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关键“落子”。
这一化工园区的重大调整,远非简单的物理空间延伸,而是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棋眼”,并将深度影响淄博化工产业的未来格局。
此次扩容,缘于淄博化工的“厚积薄发”。
化工是淄博产业的“压舱石”和“发动机”。经多年发展,淄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完整化工产业体系。作为山东化工产业的支柱园区,齐鲁化学工业区的产业规模长期位居山东乃至列,而在另一面,随着产业转型的加剧演进,淄博化工急需新的物理载体和制度平台来承载项目、技术和规模效应。齐鲁化工园区的此次扩容,正是破局之举。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园区扩建,重心在于发展能级的战略提升。从获批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园区环境第三方治理单位,到国家火炬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再到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齐鲁化学工业区承载着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也为淄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窗口”。
产业层面,此次扩容将极大提升产业的“容积率”。更多的土地资源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链主”型企业入驻。这将进一步强化淄博在山东化工领域的“虹吸效应”,使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向淄博汇聚,助推淄博从“化工大市”迈向“化工强市”。
生态层面,园区可以更加科学地规划产业链布局,围绕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定向引进关键“补链、强链、延链”项目。例如,可以更深入地发展“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路线,将上游的石油原料转化为中游的各类有机化工原料,再延伸至下游高附加值的合成材料、特种化学品等,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创新层面,空间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扩容后的园区将更有条件规划建设专业的中试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企业也有了更充裕的空间进行新工艺、新产品的试验和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园区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演进,实现价值链的跃升。
机遇在前,唯有实干。
对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而言,齐鲁化学工业区的扩容,是一次精准而有力的战略卡位。未来的齐鲁化学工业区,不仅要成为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产业高地,更期待成为淄博化工产业向新而行的强大引擎。
记者 董振霞 崔晓蕾


